近80万吨碳排放是完全中和的。这场国赛怎么能做
栏目:专题报道 发布时间:2025-11-05 10:00
天河体育中心进行绿色低碳改造。受访者供图编者按 第十五届全运会即将开幕。这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一场绿色低碳的竞赛、创新​​科技的竞赛、品牌的竞赛、城市建设的竞赛。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即日起推出“十五运经济”系列报道,从经济角度展现全运会又一精彩,敬请期待。广东正在以重大体育赛事带动绿色实践。预计碳排放量减少至75万-80万吨,18.8万张“绿证”实现100%绿电覆盖,珠三角九市前三季度PM2.5浓度继续保持较低水平……这就是第十五届全运会、第十二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和第九届特奥会的“绿榜”。天河体育中心正在进行绿色低碳改造。图片给在采访者以“双碳”目标引领经济社会转型的宏大叙事中,全运会将“绿色”置于办赛理念的首位,以“全过程碳中和”作为办赛承诺,打造绿色低碳赛事新范式。从碳排放台账,到全方位的绿色电力,再到创新的环境管理理念,广东正在努力发展“绿色盛会”。它既是对国家战略的深入响应,也是对城镇绿色转型成效的系统梳理。这种绿色实践的意义超越了体育本身。其积累的制度成果、共性制度和行动范式将转化为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长期绿色动能。 90%以上的场地已完成装修过的。广东对大型赛事低碳化的探索,伴随着城市管理理念的迭代,这些全运会首次提出“全过程碳中和”,构建了“减排-抵消-抵消”的全程碳管理体系。首先,我们需要解决一个主要问题:全民游戏要消耗多少碳? “碳核算是最关键的,我们参考国际国内经验,按照可测、可追溯、可验证的理念,构建全运会碳核算体系。”省住建厅二级巡视员、省执委场馆和信息化司副司长黄伟德表示,核算界限、数据采集方式、核算方法都得到了明确。以广东赛艇场馆改造为例通过核算资源消耗、建筑材料生产、材料运输、建筑垃圾清运及处理等。南方+记者 姚志浩 邱敏业 摄,本次计算了竞赛组织中执委会办公室集中办公的现场指导和维修、赛事材料生产和运输全过程的碳排放量。总碳排放量估计为75万吨至80万吨。这就是全运会的“碳账本”。但这只是第一步。如何从源头减少排放,如何寻找碳抵消路径,需要“两条腿走路”。首先是减少资源中的碳排放。从历史经验来看,赛事碳排放中场地建设占很大比例,也是减碳的成功之举。因此,经济一直位居全国第一的广东连续36年全国最节约建设:广东赛区共开展竞技体育赛事90个场馆,其中90%以上将利用现有场馆改造,不新建运动员村,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改造过程中,因地制宜引入节能环保材料、高效机电设备、智能照明系统等减碳技术,改造了一批零碳、近零碳区域和高星级绿地。例如,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攀岩场通过更换隔热性能良好的外窗并安装太阳能光伏,实现节能率53%、减碳率46%,成为零碳场馆。深圳龙华文体中心屋顶光伏系统。图片据采访者提供的资料,初步测算,广东比赛场馆在场馆建设和维护阶段产生的碳排放量约为13.25万吨,预计低于各类大型体育赛事30%-50%的平均水平。长尾效应对于碳减排同样重要。多领域竞争,构建高铁、公交、地铁、共享单车等三维绿色低碳交通网络;同时,循环利用的理念贯穿始终,永久区域在赛后100%重复利用,临时设施也被回收再利用。低碳也融入到消费之中。通过扫描许可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制造过程的碳排放信息一目了然,市民可以选择低碳产品。 “另一条腿”是碳补偿。如何抵消75万吨-80万吨碳排放,全国最大的广东碳市场成为重要平台。其中,企业主体积极捐赠碳配额、碳信用额等碳抵消产品,对口合作援助领域也在积极参与。例如,广州赛区广州碳普惠自愿减排量超过10万吨,对口合作(龙岩)和帮扶城市(毕节)减排3.5万吨,深圳4家龙头企业一次性捐赠10万吨碳资产,惠州赛区企业为广东赛区企业提供10,500吨专项配额10碳同时,个人还可以通过各类碳小程序参与碳抵消,充分体现了公众参与。 “这是广东省首个通过碳中和的大型活动不知道这个过程。各种减碳、碳抵消的方式将成为未来各类活动的重要参考。”黄维德认为,18.8万张“绿证”实现100%绿色电力覆盖“如果说广东人每两千瓦时的用电就有一个来自清洁能源,那么本次活动的用电则来自云贵高原山区的水电、南海的风电、工厂和城市停车场的太阳能等。广东电网公司全运会能源服务零碳经理杨磊告诉记者,这些清洁能源共同实现了全运会100%的绿色电力支撑。 “绿色”是本次活动的独特背景色。绿色能源在全运会绿色低碳进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据广东电网测算,本次全国电动汽车使用绿色电力发电量将超过1.88亿千瓦时,覆盖广东所有赛区的所有赛事,相当于减少碳排放约16万吨,种植树木近888万棵。全运会绿电照明梦想的背后,展现了广东加快清洁能源布局发展的决心。以风电为例,截至2025年8月,广东风电装机容量已突破1251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一。 “十四五”以来,海上风电年并网量连续四年突破100万千瓦,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清洁能源供应。为了让每一千瓦时的绿色电力都可追溯,负责此次绿色能源收购的广东电网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在广东省电网购买了18.8万张绿色证书。根据各区域总用电量确定的时间。杨雷表示:“每一张绿色证书都有过期日期跟踪信息,可以准确映射到发电厂时间、发电时间,从而确保国赛使用的绿色电力真实、可信、可验证。”广州供电局工作人员对光伏设备用户进行安全检查。采访者提供照片:为这几届全运会购买的绿证来源广泛,覆盖全国多个省份其中。此次,可追溯到青海的光伏电站还囊括了来自广东、云南、广西、江苏、天津、山东、安徽等地区的新增发电项目,真正实现了跨区域绿色证书的协同供应,全面占领赛事所需的绿色能源。杨磊还透露,目前,广东G证书交易力逐年增加。主要绿证消费区域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流通行业主要是出口企业和制造业,反映出绿色电力的消费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积极选择。以广州为例,广州率先建立了绿色电力和绿色证书推广服务体系。 9月,广州绿色用电量14.77亿千瓦时,绿证用电量184.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2%。总量位居全国前列,构建了全国性游戏赛事绿色供应链。珠三角9个城市PM2.5浓度仍然较低。广州流溪河上空,一架配备多光谱传感器的无人机沿河巡逻。在广州生态加州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王亚雄记录了返回的水质数据。 “位于流溪河下游的广东国际赛艇中心举办的水上赛事较多,要求水质达到II类,目前成绩已达到全部标准。”王亚雄表示,比赛期间监控将会非常严格。水质的保证为水上运动赛事的举办保驾护航。采访者给出的画面是,全运会把“绿色”放在第一位,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赛事质量和城市形象。赛事环保不再是“临时任务”,而是对广东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压力考验”。这是对环境体系的重新审视和整合。风、河流等环境要素的流动性决定了环境管理的复杂性。过去,很多地方治污工作由各个部门负责,造成“九龙治水”,各自为政。此次环保,生态环境厅成立了“全国美丽运动会”领导小组和多个专项工作组,协同各赛区开展联防联控,开创了大型运动会与地方生态建设协同推进的新模式。在联防联控的制度框架下,政策的精准落实将重构环境管理逻辑。举办多次赛事的珠海,筛选出不同的、精准的八类主要大气污染源管控清单。其中,科学规划重点区域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监测路线,配合导航监测车等设备,可以准确识别污染物。对污染源进行针对性治理。七人制足球比赛等赛事期间,珠海市无风天数比例为100%。珠海帆船赛。南方+记者 钱文盘 摄 科技赋能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主要支撑。肇庆建成了“空中、空中、地面”一体化监控体系。数十个微型监测站遍布重点区域,配备空中侦察车和激光雷达设备。从地面到空中的立体空气监测网络,让流动污染源、隐藏VOC无处藏身,“经验管理”变成了“科学管理”。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珠三角5个城市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主要城市中位列前20名。与此同时,PM2.5浓度2.5(衡量空气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珠江三角洲九龙湖位列全国前20名。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可以转化为城市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 “国运环保不是短期投资,系统和技术最终将成为广东绿色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资产。”省政协委员、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秀玉认为。在汕尾红湾,帆船赛结束后,环境监测人员仍然定期对河流和入海海水的水质进行评估。今年,红海湾荣获“省美丽海湾”称号。沿海的卡普街变得更受欢迎。生态改善加速文化旅游落户。申兹汉推广“零浪费酒店”标准,成为酒店业新卖点。大梅沙京基洲际度假酒店经理匡永祥坦言:“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已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优势。”活动终将结束,但绿色印记已深深烙在粤南。此次活动给广东留下的不仅是一时的名声和城市的兴奋,更是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的社会共识。各竞争领域的技能和探索最终将成为长期的机构资产,深度融入绿色低碳转型。南都+记者 张子军 刘谦
服务热线
40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