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江门退休的港人:这个安心的地方就是我的家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5-10-28 10:07
养老中心挂着香港中环的图片。视频截图“我们又见面了!”第一次见面,李耀堂就很热情。站在他身后的护士向我挥手,指着他的太阳穴示意他不记得了。我配合地回答他:是的,你还是很强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李耀堂记不清最近发生的事情,但过去的生活却依然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她出生于江门,60岁时随丈夫李允浩移居香港。他一家五口住在一套33平方米的公屋里。退休中心悬挂着香港中环的照片。视频截图 当时,这样的家庭并不多。江门是华人海外重镇,距离香港不远。据不完全统计,香港超过700万市民中,超过20%来自江门。平均每五个香港人就有一个来自江门。今年90岁的李耀堂随丈夫回到江门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省住宿照顾服务计划”,入住新会区护养中心50平方米的双人房。李耀堂(左)与妻子共进午餐。国庆双节即将来临,中心为老人举办了许多康乐活动。李耀堂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他能够回到家乡养老,过上下棋、书画、种花种草、四菜一汤、饭随心所欲的安宁晚年生活。据央视报道,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今年9月发布的《数据透视》指出,到2024年,将有近10万名65岁及以上的香港老年人被选派到广东省居住。广州、佛山、中山等大湾区内地城市是香港人首选的退休目的地NG公民。回到江门后,李耀堂和李云浩于1962年在新会老家相识。该男子今年27岁,是一名制造商,偶尔也帮忙教书。该女子今年18岁,印尼华侨,在一家杂货店担任售货员。认识的第二年,两人就结婚了,并育有两个女儿和两个儿子。他们的生活费用很高。改革开放后,李云浩带着二儿子、四儿子到香港一家电子厂做林工,工资比以前高了。李耀堂继续与大儿子、三儿子居住在新会。一家六口人分居两地谋生。这样的生活持续了15年。 1996年,六十多岁的李耀棠带着三女儿来香港与李云浩团聚,而大女儿则因为太过分而留在了新会。团圆生活温馨而拥挤。 “我们等了7年耳朵终于申请了公屋。然后我们就花了新台币30万买了公屋。”第二年香港回归,他们在将军澳填满了300英尺(约33平方米)的公屋,并观看了激动人心的阅兵式。新会城区。视频截图:工作日期间,五个人每天很长时间不见见面。他的儿子和女儿有的开着叉车送货,开着双层车 一些人在公交车上接见乘客,一些人在夜校当职员。随着年龄的增长,李耀堂只找到了保安的工作——香港土地多,工资高,成本高。他也想做一些工作来赚钱。时间一晃近30年,李耀堂的健康状况最近每况愈下。医生说他患有“三高”,必须经常去医院拿药。我老公李允浩 还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经常记不起自己最后一顿饭吃了什么。 “我以为我会我在香港退休了一辈子,什么也不会改变。 “当李耀堂与我分享这一切时,坐在门边的妻子李允浩常常点点头,说道:“他的记忆力比我好。”与李耀堂同龄的林兰芳前段时间去了香港,1973年,他与妻子一起住在香港,在餐馆厨房洗碗。今年回到江门之前,他与儿子住在一起。 和女儿在深水埗,每天可以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自己做饭。兰芳没想到自己会回到江门。早在2016年,江门就入选了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除了提供康复和轴危服务外,还提供急诊、慢病管理等医疗支持。新会区中医院、 说:“这些是针对精力充沛的老年人谁可以照顾自己,这在这里是不同的。 “这里的老人确实不一样,入院的近500名成年人平均年龄为84岁,80%为中度以上残疾,56%为重度残疾。对于很多家庭来说,照顾残疾老人的压力很大,养老中心是这些老人,尤其是公办老人的最好归宿。”盛波觉得,公办养老中心具有普惠性,不那么为了赚钱,更纯粹是为了照顾老人。怀着这种关爱老人的意识,新会区养老中心当年就开办了6家。今年2月,香港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公布了广东关爱计划。新会区护理中心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江门第一家。银发经济合作,支持港澳深投资。投资者将养老等社会机构布局江门,推动落实香港“广东住宅关爱计划”,共同打造大湾区西翼高水平银色经济产业园。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李耀堂的耳朵里。落叶归根。对于李耀堂来说,江门是他回不去的小镇。首先,我的妻子和孩子都在香港,我可以照顾自己90岁了。纳马拉,他患有“三高”和帕金森病。他认为香港的医疗水平较高,可以享受医疗补贴,所以没有想过回老家养老。今年春天,儿子告诉她,新会区养老中心已入选“广东省居家养老服务计划”,她在香港领取的补贴可以回内地使用。 “我们回去看看如何?”起初,李耀堂并不认为内地的养老环境好。比香港好。想着试一试,她跟着孩子回到新会,但丈夫因行动不便未能成行。没想到,这次回乡之旅将彻底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地方大,环境好,价格合理,图书馆、健身室、电影室齐全,还有歌唱课程、书法、绘画课程。如果你不舒服,只要一个电话,医生就会上门……李耀堂一口气列出了这里的优点。他总结道:“我觉得这里的条件不是很好,差不多是五星级的了。”当天回到香港后,他迫不及待地与妻子分享,两人已于2025年6月1日搬入双床房,在家乡过着退休生活。他们从江门搬到香港居住,又从香港回到江门退休。钍是时候他们搬家了,他们不再担心分隔两地了。李耀堂总是这么说,谁会记住这个日子。这一天,是他回归本源的日子。最近,她让儿子订购了一面横幅并发送给疗养院。他感谢医护人员对这对夫妇的精心照顾。在楼层活动区举行的横幅交接仪式上,他给同层邻居买了水果,脸上放光了。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开心。居民的融入表明,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能这么快适应内地的生活,尽管这里的走廊挂着金紫荆广场和维多利亚港的照片,进出的工作人员都说粤语。第一次见到林兰芳,崔慧兰护士长的印象是她需要坐在轮椅上,不想说话。他在香港生活的几十年里,只回过一次他每年回家乡两次:婆婆的生日和圣诞节。他没有考虑退休的事,打算步行。没想到今年春节前,他一个人在家时不小心摔倒了。从那时起,他就坐在轮椅上,生活自理困难。大年初九,由于儿子、儿媳要上班,他被送回老家新会,住在镇养老院。 “半个月前我在香港还好好的,怎么现在就我一个人在内地了?”这个问题让林兰芳很疑惑。即使五个月后,当儿子帮他搬到新会区护理中心时,他仍然不明白。护士给林兰芳梳理头发。对他们来说,生活中的不适与香港或内地无关,更多来自于在家庭和居家护理之间移动的场景。 衰老和死亡始终是艰难的教训。崔惠兰表示,老年居民经常面临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一些传统观念将养老院与儿童的邪恶神圣联系在一起,这很容易导致“我老了没用”和“我的孩子想离开我”的想法。人们感到沮丧、不说话、不吃饭是很常见的。如果他们需要完成人生的教育,回家退休可以让这堂课成为君子。盛波介绍,目前入住护理中心的20名香港老人,大部分来自江门或有家人在江门。老年人很容易找到其他居民。林兰芳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好姐妹,也是新会大泽的。每天早上喝早茶的时候,他们就在餐厅相约,吃着麻辣糕和烧麦,聊了很久。他每天的日程安排得很满:早上5点左右起床,早上6点晨练,早上7点吃早餐,下午10点洗澡,还有理疗、唱歌、打乒乓球、看球每周看一次电影。当他精神好的时候,他就可以从轮椅上站起来,拄着管子走几步。林兰芳和儿子约定,每月回来看他一次。不需要选择特别的日子,因为看护人每天都会帮他洗澡。即使当他来看她时,她也总是干净整洁——“这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盛波说,这事关晚年的尊严。像李耀堂、林兰芳这样方便出行的人,选择在内地退休,正成为香港老年人的新趋势。省内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参加“广东省居家养老服务计划”的老年居民有657人。通过跨境养老,他们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和养老服务,这也促进了大湾区白银产业的发展。在深圳,多名入选该计划的护理人员配备了完整的三级住院“服务圈”并与多家大医院建立了“绿色通道”和双向转诊。高铁约半小时直达香港,家人可“上午探亲,下午回港”。高铁出行的便利让家人可以“上午探亲,下午回港”。图为广深港高铁。李奶奶是一位82岁的香港老人,住在广州的一家疗养院。通过“老年医疗券”与“港澳医疗器械”政策的结合使用,他享受到与香港接近的内地医疗医药服务。通过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他从认知困难和沟通困难转变为快乐积极,身心状态明显改善。借助深中走廊加持,中山也成为不少香港长者的选择。去年底,香港长辈冯叔叔成为火炬发展火炬的“居民”。女儿说:“这里房间走廊都有扶手,光线充足,不怕老人摔倒,真是让人大开眼界。”现在每个周末,冯小姐都会沿着深中路去中山看望父亲。 “开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还算方便。”深圳多名护理人员入选该计划。访问者提供照片 本月,香港特别行政区继续扩大“广东住宿照顾服务计划”。参与该计划的养老机构数量将从15家增加到24家,覆盖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中山、江门、肇庆8个主要城市。内地城市与大湾区将进一步促进交流、合作粤港养老服务合作共赢、互利共赢,提高两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盛波希望更多有需要的香港长者放下偏见,选择加入该计划。毕竟,家才是让你感到安心的地方。采访及撰稿:南方+记者 李爱英 摄影:熊毅(除签名) 摄影/版面编辑:熊毅 设计:欧瑞祥
服务热线
400-123-4567